2009年2月13日星期五

相机里的每一张照片都应该是好照片

旅行回来,拍了成百上千张照片,可在电脑上浏览时,却经常会感到失望,没有几张是所谓精彩的,大多数都是平淡无奇、毫无个性、羞于见人的照片。

以前我也常常有这种感觉。比如06年去西藏,去年去云南,一心想拍出赏心悦目的照片。可回家后,兴冲冲地把照片全部导出来,结果能在其中挑出非常满意的占十分之一算不错了。

最近因为换了相机,有点新鲜感,所以就恶补了一下摄影的技巧,看了一些经典的教程,对于自己以前拍摄的照片有了新的看法。

最著名的那套纽约摄影教程,一开篇就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好的照片。要符合三个原则:
  • 鲜明的主题
  • 吸引注意力的主体
  • 画面要简洁
正因为我们普通摄影爱好者常常做不到这三点,所以就很难拍出好的照片。

但我仔细分析了我前几年的流水作业照片后,却产生了另外一种念头,其实每一张照片就是(或者说都可以成为)好的照片。为什么呢?

就按以上三个原则来说。

第一,是否拥有鲜明的主题?

作为业余爱好者或者仅仅是为了留念而拍摄的照片,我们的要求都不高。只是把自己认为有意思的风景或者人像尽量保留在我们的相机中。那么,其实这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有美景、美人、古朴、现代化?至少在我们心里是这样。

当我们举起相机拍摄的时候,这就说明眼前总有一些什么东西在吸引我们。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至少你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取景器里的影像肯定是你认为值得保留下来的。或者是那颗树,那个人,甚至就是那片光,无论是什么,只要你拍,就代表你的大脑注意到了。(不能说一定是喜欢才拍,也可能是为了不喜欢,对不对?)

那我们就已经符合了第一个原则。

第二,有没有一个鲜明的主体?

类似于前一个原则,越是业余拍摄,往往越是有目的。所以相片中肯定存在那么一个或一堆主体,但突不突出,鲜不鲜明,这就很难说了。作为普普通通的游客,手里拿得最多的是自动相机。虽然有变焦,但镜头的成像质量不高,焦距也有局限,这就限制了我们的取景。特别是在旅游的时候,往往想拍的却离我们很远,拉到最长焦,主体也可能只占到画面的一小部分。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方法就是:裁剪。裁剪又会涉及到:

第三,画面是否简洁

为什么照片没有个性?特别是远景,很多时候看上去都差不多。当时吸引我们的那一刻到哪儿去了?这正是要好好回想的时候,为什么我当时要拍这张照?仔细看看这张照片,是那一小片野花?还是那一片水?或者是那一人?当你回想起来的时候,那么这张照片的主体就出现了。

要使主体突出,一个是运用构图,另一个就是保持简洁。有一个好消息,当一张照片一眼看上去没有主体的时候,这反而说明有充分的裁剪余地留给你。一旦选中主体,就可以试验你在教科书中学到的各种构图方式来裁剪这张照片,看看哪种更适合你的这个主体。

但时刻要记住:简洁。把多余的部分去掉,不要心软。这就是为什么常常会被一些镜头里只有部分花瓣的照片吸引的原因,构图简洁,突出主体,人见人爱,屡试不爽:-D 所以你也可以试试,把一张平淡的又有花,又有叶子,还有地上垃圾的照片,选那么一朵姿态比较好,又与叶子分得比较开的花朵,把它单独裁出来,甚至只保留花蕊和小部分花瓣,也肯定比较原来那张漂亮多了。

一直会有人在讨论,PS重要不重要。其实最好的大师也很可能需要通过裁剪和在暗房中重新局部曝光来得到他满意的作品,作为业余爱好者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何况PS是如些容易和快速。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提高我们构图的眼光,使得在接下来的实际拍摄中,可以更多的依赖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后期的调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